对声音艺术家朱哲琴来说,这样惊鸿一瞥的一瞬间是不够的,但那种质感开启了她的世界。就在那一瞬间,她的“眼睛、手、身体和头发产生了化学反应,以致我可以感觉到它们带着一种颜色和质感在我的血液和精神通道中穿行涌动。”2014年5月,刚刚从米兰设计周“看见造物——米兰三年展特展”回到北京的朱哲琴对我说。
朱哲琴的另一个身份是[看见造物]的艺术总监,一个成立于2012年,致力于对中国传统材质与工艺的当代诠释及应用的原创设计平台型公司。她有一些疲惫,但又难忍兴奋。这是她率队前往设计之都米兰的第二次亮相,这一回,挑剔的朱哲琴形容自己好像看到了[看见造物]这个品牌未来的可能性:“我不是做设计的,但在“世界看见”长达3年对中国民族工艺调研梳理工作基础上,针对中国当代生活现状所需,结合中国设计和中国工艺的发展和我们对它的美学的想象,[看见造物]这个品牌被构建出来。”
1、起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
朱哲琴早就是一位蜚声国际的艺术家了。1995年,她的作品《阿姐鼓》在全球56个国家同步发行,神秘西藏的窗户好像被这个瘦小女人的声线打开了一条缝,人们在这种吟唱中听出了西藏的形状。朱哲琴获得了全球性的声誉。
但就在专辑发表前,她和她的搭档,作曲家何训田破天荒地坚持花费100万制作了专辑并拍摄了《阿姐鼓》的MV,以致唱片公司称两人患上了不可自拔的“盆地狂想症”。从那个时候起,作为一位不满足现状的先锋创作者,那些亮而闪烁的民间血脉就跳跃在朱哲琴的音乐中,每一次旅行,对她而言都是一次回归自我。
“世界绝对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她追问,“世界在哪儿?不是说跟世界接轨就能接轨了。旅行是我的一种反观,我寻找世界里存在的一粒沙尘,一曲歌谣,一个手作,一片绣片,它们是这个世界某个区域的生长的物质。这些微尘里包含了人和土地的情感,和它的智慧、传世、文化、温度,我觉得这一切才构成了世界。”
2007年,朱哲琴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的驻华代表马和励偶遇于云南迪庆的一个喇嘛庙。一番了解后,马和励邀请朱哲琴担任UNDP的亲善大使。对于那种没有实质性行动的虚衔,朱哲琴没有兴趣。但接下来的沟通中,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项目令朱哲琴无法拒绝。正是在那个时间点,她的直觉告诉自己,再强调创作者的主体性已经没有必要,多元文化背后的血脉和基因已到了登场之时,她必须回馈自己的所得。
2009年,朱哲琴与UNDP中国代表处共同发起“世界看见·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项目”,这个项目覆盖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内蒙、新疆六个区域,分为音乐和手工艺两部分,音乐是她的专业,而手工艺则是为了使这个项目未来有可能切实帮助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生活。
2、项目——从绘制地图开始
声音艺术家朱哲琴要将民族手工艺作为项目的最重要的内容来推动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她说:“在音乐的时代,我完全在精神通道里面,对具体的物质并没有太多的感受。”
“手工艺和音乐最大的共通就是质感,它们是一个东西去传达自己的两面,一面有形,一面无形。手工艺的一面你能摸到,音乐的那一面你只能听。”作为半个广东人,她甚至想到了自己在广东喝早茶的情景。“那种粥的熨帖”,她感叹。“当特别疲乏时,厌食生病的时候,我就想念这样一个物质,进入到我的身体,它在我的身体里跟我特别柔顺和接纳、开始循环。”
她确信自己就应该是一道引子,那些适合对手工艺进行编码和解码的匠人和设计师才是手工艺寻访之旅的平台的支柱。
注重工作方法论的朱哲琴与团队先去绘制一张手工艺寻访地图:她将只作为发起人,一批拥有国际的视野和审美,同样重视对传统之美追寻的设计师将会成为每一段旅行的主导。每一位受邀的设计师将通过寻访地图对区域手工艺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带着产品计划,寻找最地道的匠人对工艺进行“再设计”。设计完成之后,鼓励产品生产尽可能地在当地进行,以解决周边手工业者的生计问题。
在这个项目构架下,设计师、匠人、学者、地方政府、媒体被平行引入,作为亲善团队的成员,大家在一个全新的界面上探讨新的传统再生方式。总之,这个手工艺寻访之旅的最终目的是令传统工艺能够与现代生活发生关系。
2010年7月到9月,9位设计师参加了首次手工艺寻访之旅,完成了对云南、西藏、贵州、青海和内蒙五站,包括大理扎染、香格里拉尼西黑陶,西藏藏式家具、山南尼木藏纸、藏香,贵州破线绣、红绣、锡绣、蜡染、苗银、石桥造纸,青海热贡唐卡、加牙藏毯,东乌珠穆沁马鞍、马头琴制作共15种手工艺和张仕绅、杨老妮、王阿扁等23位民间工艺传承人的考察纪录。
12月28日,中央美术学院的美术馆内举行了一次朴素而郑重的民族手工艺设计特展,展出了第一批“世界看见”与设计师工坊的再设计产品。2011年1月6日,特展期间举行了民族手工艺发展和保护的论坛,“世界看见”作为一个公益性质的开放式合作平台,首次完整地表达了希望将田野调查、再设计、展览和论坛放在一起的工作方式。
3、参与者——中国设计需要重新创造,也需要众人拾柴
现居希腊的香港人卢志荣跟广州出生成长的朱哲琴算得上是半个老乡。这位香港渔民的儿子生性淡泊,跟太太在雅典建立了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他擅长在东西审美中寻找共通的元素,无论是建筑还是家具设计,大量使用厚重的褐色打底,创造性地结合皮革和木头,总能处理得大方含蓄。他执任意大利百年家居品牌Giorgetti首席设计师17年,在意大利设计界活跃近20年。
朱哲琴虽然不懂设计技术,但她十分信任自己的直觉。仅仅是一次偶然在香港看到了卢志荣设计的音响,她就执意邀请这位设计师加入寻访之旅。
2013年6月启程的第二次手工艺寻访之旅显然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它的正式名字改为“看见造物中国创造设计之旅”,不再强调少数民族工艺而是中国工艺。那次主要寻访和学习的项目是上海、扬州、苏州和杭州一线,包括苏绣、纱罗、缂丝、珐琅、漆器等在内的14种手工艺。在一些非正式的聊天场合,朱哲琴表示,当务之急是要建立一种分时段、分层次逐步解决问题、有持续发展可能的计划和工作模式,能令[看见造物]形成自己的商业模式。
在那一次的考察和交流中,卢志荣跟朱哲琴达到了某些共识。比如,当他看完扬州雕漆嵌玉、玉雕和漆器,最后在苏州博物馆看到一只朴素优雅的明代收纳盒时,他动容了。他跟我说:“我们总是在雕刻,刻好像是为了藏拙。我们刻所有的东西,竹、砖、木头,但无论刻什么东西,山也好水也好,你根本不去想我们为什么刻。”他没有看到繁复工艺的功能性,“设计在中国是很新的东西,我们不设计。”他认为保持些距离去看中国传统工艺,或从西方的角度去看它,反而能够看到它最精华的美和价值。
早就走出去的朱哲琴,不能不明白这种“距离”的化学反应,这一程旅途结束之后,她正式邀请卢志荣加入[看见造物],任设计总监。前香港连卡佛家居创意总监Ross Urwin则任品牌总监。在Ross Urwin的引荐下,2013年10月和12月的旅程简直群星荟萃,英国设计师Tom Dixon、Michael Young、黎巴嫩设计组合Huda Baroudi&Maria Hibri 都加入进来。
在工艺之路上,台湾设计师石大宇是朱哲琴众多的陌路同行者之一。作为一位崇尚匠人精神的设计师,石大宇的设计之路也是他漫长的身份认同寻找之路。
2010年,在受邀加入“世界看见”平台,并通过对香格里拉尼西汤堆村黑陶的考察之后,石大宇对尼西黑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这种烧制已逾2000年的陶器,是藏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传统造型有火锅、酥油茶罐、茶壶、火塘等,它们的器形也如活化石一样古朴。比如藏人常常用的酥油茶罐,长得就像一只开了口的胃。作为一种非烧制,而是熏制的低温陶,尼西黑陶非常容易破损,也不能承当长途运送。在过去,尼西黑陶小范围地在当地藏区流行,能够换油、换盐,147户人家有89户能烧制黑陶,现在这个数字只剩下可怜的单数。
由于香格里拉到德钦修路,封路是长时间的事儿。为了找到最好的匠人看到器物的精髓,石大宇和“世界看见”团队两次入村,但入夜才得以找到传奇工匠孙诺七林。孙诺七林的徒弟扎西培楚和当珍批初后来都跟石大宇建立了良好的联系。
在此基础上,石大宇根据当地堆柴的垛子和小茶罐设计了赞松系列,包括一套黑陶茶盘和一套方圆茶具。
4、公司化——公益平台没办法推动产品开发
在朱哲琴和团队最早构建的工作系统中,希望产品尽量能够当地生产,解决老乡的生存问题。最终产品售卖所得的10%会成为建立“1+5传承计划”的培训基金,用于让一个老艺人带五个徒弟。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得到“世界看见”邀请的设计师首先需要有品牌和产品经验,其次有多年在这个领域的设计成果和经验积累,再是对工艺传承与创新充满热情和责任感。三者考量并无先后。但问题在于,所有寻访的手工艺项目都有极大的交通和语言沟通成本,“设计师和工匠for KANJIAN”的产品大多都是单品未成系列,在设计师自己的售卖渠道中难以形成优势,因此也很难促使设计师针对某种工艺在当地搭建生产的工作坊。“世界看见”作为一个公益平台而非公司行为,显然无法直接推动产品设计。
2012年2月,[看见造物]品牌成立。在北京华贸商务楼6层的一套复式办公室中,朱哲琴正式转变身份,她作为品牌艺术总监带领团队继续开展[看见造物]美学的寻觅之旅。在一篇朱哲琴为《费加罗》杂志撰写的文章中,朱哲琴特别提到了《考工记》,她写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四个基本原则是‘良物’的审美与价值标准。”这也是她自己所认同的[看见造物]的美学。而在[看见造物]的产品开发基本公约中,这些标准被细化成:中国内容的主体性,对区域生产资源的关怀与逐步应用,产品的质量优良和当代性、实用性,所得收益对传承人的培训几个方面。
作为公司的创始人和艺术总监,朱哲琴以艺术家创作作品的激情投入工作,在她眼中,《考工记》为她想达到的东方质感找到了一个调性。简而言之,“第一是取材让人感到亲切熟悉;第二是形态工艺符合中国人对结构和平衡的审美;第三是传递,它不是重复生产和没有知觉的生产。它有精神、有审美、有传递、有情感流露。”朱哲琴说。这种质感的确很东方,它显然存在于每一件能进博物馆的中国物件上,但却很少和谐完美地体现在现代设计上。
5、商业模式——工艺联盟的平台化运营
在这个框架下,寻访之旅变成了一种基础的工作方法。“它的模式不仅仅只是一次旅行,而是我们要做这个工艺,就要在研究基础上再往前走。这是最起码的。”朱哲琴说。在寻访之旅后,从中国传统材质和工艺出发,受邀设计师为[看见造物]品牌进行“for KANJIAN”特别定制。“[看见造物]不是独立设计师品牌,而是通过联盟不同领域的专业设计师、生产工坊,通过平台的整合协作,推出产品。”朱哲琴强调。
在产品讨论和研发期间,设计师每月来一次北京办公室,他带来成熟品牌的设计工作流程,但又对[看见造物]的实践性抱以极大耐性。每一种工艺都是一种设计门类,针对设计方案,他问得最多的是三个问题“这个预算有多少?尺寸有多大?它能做得出来吗?”设计师解决了很多技术和设计细节的问题,但在产品的定调和取舍方面,朱哲琴和团队参与的意见更多。各种激烈的争吵也时有爆发。
比如,擅长印花拼布的Huda Baroudi&Maria Hibri在考察完南通蓝印花布之后,两位感性的女设计师提交的设计稿件包括毛泽东和兵马俑这些最符号化的波普风格设计。朱哲琴对此方案说了NO。紧接着,她们做了一个装置:“色彩斑斓的椅子上左右延伸装了两扇窗户”,朱哲琴认为这可能是某些消费者会喜爱的产品,但它显然不符合[看见造物]要追求的美学。因此,她又说了NO。
在如此艰难的沟通斡旋下,[看见造物]依然呈现了一些相当成功的产品。长期居住在香港的Michael Young试图将景泰蓝工艺中的铜胎和复杂的上色简化,他也不聚焦于花鸟鱼虫这些局部的东西,他只是用景泰蓝的工艺绘制了大大小小宛如细胞般的圆圈。这些圆圈最后被应用在两个器形上,一只花瓶、一只盘子。朱哲琴认为这两件物品脱离了对中国表面和表象的解读,用传统工艺完成了现代的表达。
设计师卢志荣的设计则可谓精湛。他一共设计了四件作品:三组屏风和一个方形的收纳盒。每一件物品都可细细赏玩,比如戏石屏风以两扇圆形的绡做屏,一张屏上用丝网打印出一快太湖石,另一张屏上请苏州的6位绣娘用了一个月,将齐白石笔下两只栩栩如生的懒螃蟹的背面和肚子双面对绣而出。运用重力原理,屏风下方装上类似钟摆的稳定装置并安置弧形滚槽。于是你可以一边滑动屏风,一边观看两只懒蟹在石头边玩耍的效果。如果说这只是满足了你嬉戏的趣味,那么用玻璃和金属制作的月出灯屏简直是神来之笔。灯影灼灼时,我脑中蹦出的句子竟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种意境,是只生长在中国人脑中的。
6、工艺现代化——除了传统工艺,我们的传统工艺中还有什么
2013年4月,13位设计师设计的50件物品被送往米兰,作为“看见造物——米兰三年展特展”的展品。在策展序言上,朱哲琴写道:“[看见造物] 传承中国传统造物之智慧,融入当代生活,倡导‘上乘非奢侈’ 之品牌精神 。”《南华早报》评价该展览是“一场艺术盛宴”。
米兰展之后,朱哲琴对我说,“作为一个成立了五年的公益平台,成立刚两年不到的一个商业品牌,第一个展览做出来这样的东西,你觉得它成功吗?”她问我,但还没等我回答,她又继续肯定地说:“我不觉得它不成功。”
说实话,作为"世界看见"团队的一分子,我也不认为它不成功。我疑惑的只是这样耗费极大沟通成本的多文化设计师参与的方式何时能够形成稳定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它必须配合该品牌的商业计划。在米兰,Huda Baroudi&Maria Hibri最后送来了一个蓝印花布包裹的坐具。她们也看到了其他设计师的作品,据看见设计的工作人员表示,在那一刻,两位设计师对该品牌所追求的视觉美学有了新的认识,她们表示会对产品做出一些调整,且也产生了新的设计灵感。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要达到“上乘非奢侈”的精神,设计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是对该文化的理解与学习,同时又不能是浅层次的拿来和符号主义。但理解并非简单之事。
朱哲琴则表示,如果要承袭"世界看见",把[看见造物]转化成一个有形,落地化的平台,就必须运用新的商业模式思考。她既对手工艺的基因传承有急迫的使命感,又对将传统当代化的愿景十分虔诚,以致她再次展露了先锋的一面,哪怕有人质疑这种行动大胆开创性所带来的成败,她都要坚决前进。“工艺本是与生活和社会息息相连的诚恳反映,但在被动的留守中却呈现日益没落的景象,为什么一变就必须是更糟糕呢?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会忠实于这个事情本身,从它的出发点和它的目标来找到一个关系,而不能断章取义,出发点是这样,目标又是以另一样。在这个理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变化的时候,你还用作坊式的东西去做?”她反问。
在特展上,Michael Young、胡如珊&郭锡恩、卢志荣都运用了景泰蓝工艺。为了达到设计效果,北京市珐琅厂和上海传世珐琅两家老字号景泰蓝工厂从匪夷所思,根本不可能,先试试看吧到主动上门要求与[看见造物]合作。这个微妙的转变令朱哲琴倍觉鼓舞。她对我说:“我不可能自己去养50个设计师,从“世界看见”诞生起,这个平台就是要涉猎中国不同的工艺。我们每一个工艺都是找懂的人去做。通过去充分整合资源,推出成功的案例的同时,让整合资源的这些系统也运作起来。比如跟我们合作的景泰蓝厂在之后会有一个往前走的经验。它可能在自己已有的产业上,继续去发酵。再往下,景泰蓝厂自己也可以投资,我们只是里面的一小部分,但是我们整合的就这个软智力和美学。”
至于与设计师的合作,朱哲琴希望拉出不同的层次。有一些是她希望邀请到寻访之旅中的,“在国际上,有对不同工艺非常有心得的而且有办法的设计师,传统与原创的探索需要这种经验。Tom Dixon的设计也还需要时间。但是我很认同他提出设计要从中国草根的东西去寻找的观点”。而另一些设计师,也许就是我们在偶然中邂逅的很契合[看见造物]精神的设计师,他们也可以参与进来。“比如瓷器专家边平山、独立设计师曲咪娜、家具设计师沈宝宏等等”。她说。
接下来,[看见造物]要达到的目标是在展览之外落地销售。“民族手工艺与设计是上通天下落地的事情,我们要达到的目标决不是为了一个展览。不是进行完展览就完成了。”朱哲琴强调。目前,[看见造物]已经与几家国际博物馆商店接洽。而产品团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产品线的梳理工作,例如根据景泰蓝托盘的纹样和工艺研发,根据不同的消费者的需求开发一系列器形,也完成了一些为高级酒店专门订制的系列摆件。在2014年保利设计品专场春拍上,[看见造物]特别订制限量版“看见·戏石屏风”的成交价达80万元,在120余件拍卖作品中成为当场焦点。同年10月,这扇屏风在世界手工艺大会上,从40多个国家、11个类别的871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被大会评为惟一的特等奖。2015年,[看见造物]推出“看见民生”专柜,陆续进入成都、广州的太古里方所书店展示售卖。
本文原载于《碧山》民艺复兴特辑,作者赵茜(曾任世界看见手工艺寻访之旅项目统筹)。转自微信公众账号“别册”,并作了部分更新。
【如何购买】
您可以前往【看见造物】全国买手店进行购买,或直接与【看见造物】联络购买。
成都:
方所:成都市锦江区中纱帽街8号成都远洋太古里M68-70号铺。
厦门:
大家家居:厦门市会展中心旁建发国际大厦JFC二楼(环岛东路1699号)
【联络我们】
看见民艺创意文化(北京)有限公司
Kanjianminyi Creative Culture (Beijing) Co. Ltd.
ADD: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9号华贸商务楼16号606室 100025
T:+86(10)520366160000
F:+86(10)52036616
Email:info@kanjiancreation.com
官方微博 Weibo:@看见造物
官方微信 WeChat: kanjianminyiwx